“不管是早晨卷保温被,还是晚上盖保温被,只要打开手机上的软件,点几下就行。三五分钟就能完事,不用费一点力气。”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大棚种植户崔江元说。他种大棚已经20多年,如今,手机成了他种菜离不开的“农具”。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管理环节相对简单,近年来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由于管理环节相对复杂和精细,提升机械化水平一直是个难题。
如今,记者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采访发现,当地大棚蔬菜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手机成为很多老菜农的新“农具”。
崔江元的大棚建于2016年,是寿光较早安装智能化设备的大棚。由于安装了新设备,卷帘,浇水、补光、放风等很多农事操作,都能通过手机完成。
春季早晚温差大,以前,菜农一天要往大棚跑好几趟,调节风口大小,以控制大棚温度。如今像崔江元一样的很多菜农,只要在手机上设定好温度区间,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放风器会自动通风降温;温度过低时,自动关闭风口保温。
“全靠这些设备帮忙,才能管过这些棚来。”48岁的刘相勇,是寿光市田柳镇东青村大棚种植户。他现在种着9个大棚,总面积有40多亩。
刘相勇租种的大棚,在寿光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这个园区占地1500亩,建有160个高标准大棚,由寿光当地国企投资建设,2018年10月投入使用。
采用了智能化设备,寿光市田柳镇东青村大棚种植户刘相勇管理了40多亩大棚。
园区内所有大棚都配备了卷帘机、放风机等智能化设备,日常管理用手机就能操作。
“如果自己建一个这样的大棚需要30多万,现在一个大棚一年只需要3万块钱的租金就行。”目前,刘相勇一年销售收入超过一百万,他还自主注册了蔬菜品牌,下一步准备把自家种的西红柿放到网上销售。
大棚蔬菜最费工、技术要求最高的就是打叉、吊蔓、采摘等环节。去年起,由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根据寿光蔬菜的种植特点,开始设计开发自动巡检、授粉、施肥、采摘、运输等不同用途的机器人。蔬菜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管理正在破题。
近年来,寿光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总投资15亿元的蔬菜小镇、总投资8.5亿元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等一批现代化园区建成使用,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升蔬菜产业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水平。通过园区示范带动,全市新建大棚全面推广了自动温控、智能雾化、臭氧消杀、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设备,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以上,农民在家用手机就可以远程种菜。
寿光的农业智慧化创新之路一直在路上。去年下半年,位于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的“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投入使用。这栋占地120多亩的温室,由赵春江院士团队根据寿光地域特点,融合中国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和荷兰文洛式连栋温室的大空间优势打造而成,应用了120多项专利。
在寿光“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的旁边,是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 “潮汐式育苗工厂”。 传统育苗工厂多采用上部喷淋灌溉方式,而这座工厂从底部灌溉。
技术负责人刘立功说,利用底部管道和智控系统,可以根据幼苗的需水需肥规律,智能控制苗床上液面的“潮起潮落”,既能让种苗及时获得肥水,又能避免浪费,提高肥料和水分的利用率,还能降低育苗室内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
电话:86 1317 3122242
传真:1317 3122242
邮编:276826
地址:中国 山东 诸城市 开发区工业园